自律的最高境界
作家马丁有一句话:“真正的自律,不是往外,而是往里。”一切的自律,本质上都是思维上的自律。
唯有思维上自律起来,外在行为的自律,才会变得水到渠成。下面和大家分享四个思维自律的方法,帮大家把自律变成一种习惯。
林清玄曾说:“白鹭立雪,愚人见鹭,聪者见雪,智者见白。”不同的人,处境不同,立场不同,对同一事物的看法也不尽相同。
有一天,画家张大千在英国办画展。
为了有更好地展示效果,他在结束收笔时,口含清水,均匀地喷在画纸上,原本略显呆板的牡丹立即变得灵动起来。
此时,一个人愤怒地说道:“原来中国画家画画就靠喷口水!”大家转头望着张大千,但他只是笑笑。
事后,有人问他:“您用的明明是冲墨法,为何当时不解释?”张大千说:“我为何要同他争辩呢?若他对中国画有了解,我倒愿意切磋一番。”
人与人之间本就不同,认知层次不一样,一味争辩,结果都是在消耗你自己。
不要活在别人的价值观里
杨绛曾说:“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,到最后才知道:世界是自己的,与他人毫无关系。”
别把他人的质疑,背负在自己身上。也别把自己的未来,托付给他人。
一只站在树上的鸟儿,从不担心树枝会突然折断,因为它的底气来源于自己的翅膀。
一个心中有光的人,从不害怕别人会突然冷淡,因为他的温暖来源于他的自信。
《认知突围》里有一个“成长-机会”曲线,表示每个人生阶段,都要经历漫长的积累期。
一个人,如果把精力都放在了瞎想上,自然就没有力量走出第一步。
这样永远达不到触发机会的条件,只能一直停留在原有的圈层里。
而人生就像脚底的路,走下去才会有延伸。
所以,做人心大一点,别总是为难自己。
凡事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你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人?
工作没做好,是领导不靠谱;关系没处好,是同事有问题;
很赞同一句话:从自己身上找问题,一想就通了;从别人身上找原因,一想就疯了。
反省自己,是一个人最难的自律。
体操冠军杨威曾在采访中说,国家体操队有一面长3.2米、高1.5米的“耻辱墙”。
墙上贴着国内十几家媒体对体操队的批评报道。
在“耻辱墙”的上方,悬挂着一条巨大的横幅——卧薪尝胆廿五月,刻骨铭心为零八。
层次高的人,遇到事情,都是先从自己身上找原因。
他们把外界的种种批评,当作自己成长的养料,不断地去分析自己的不足,在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中,积累经验。
明代大学士徐溥自幼天资聪明,读书刻苦。他在书桌上放了两个瓶子,分别装黑豆和黄豆。每当心中产生一个善念,做了一件善事,便投一粒黄豆。相反,若是内心有不好的念头,言行有过失,便投一粒黑豆。
如果黑豆多黄豆少,他就不断反省并激励自己。
凭着这种持久的约束和激励,他不断修炼自己、完善自我,终成德高望重的一代名臣。
懂得自省,是一个人成熟的必修课。唯有向内归因,才能向外成长。
《你有多自律,就有多自由》里有这样一段话:“自律的意义,是凭借强大的意志力与坚持,去制定一套属于自己的做事原则,去建立稳定、规律的节奏和秩序。只有这样,一个人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。”
自律并不仅仅意味着变美、变瘦,还是一种生活态度,是自我管理的能力。所以我一直认为,思维上的自律,远比身体的自律更重要。每天和自己对次话,从内打破,向外生长。
认清自己,远比认识别人更重要。
与人相处,切忌自高自大,天外有天,山外有山,要想有所作为,一定要懂得谦卑和敬畏。
低调做人,谦卑处事,不低估别人,不高估自己,方能认清自己,才能站在生命的高处。